logo

相关文章

潍坊广文中学潍坊文华学校项目式学习活动方案

历史学科假期项目式学习活动方案

思政学科全民战“疫”主题研究学习

如何正确对待考试和成绩

不要根据刻板印象,给孩子贴上标签

第十一讲:问孝

发布时间 : 2017-04-19 16:38     发布者:潍坊广文中学

第十一讲:问孝

——我的《论语》备课札记

 

【原文】

2·5 孟懿子问孝。子曰:“无违。”樊迟御,子告之曰:“孟孙问孝于我,我对曰:‘无违’。”樊迟曰:“何谓也?”子曰:“生,事之以礼。死,葬之以礼,祭之以礼。”

2·6 孟武伯问孝。子曰:“父母唯其疾之忧。”

2·7 子游问孝。子曰:“今之孝者,是谓能养。至于犬马,皆能有养。不敬,何以别乎?”

2·8 子夏问孝,子曰:“色难。有事,弟子服其劳。有酒食,先生馔。曾是以为孝乎?”

【备课札记】

我一直有一个观点,《论语》一定要当成一篇大文章来读,从整体上把握其架构,才能领悟其精神实质。在看似散乱的对话中,实则蕴含着编写者的深意。为什么把“问孝”放在《为政》篇里呢?只要稍微了解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,从“三代”以下到唐宋明清,都是讲“孝治天下”的,所谓“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”。本篇后面有一则是这样写的——有人问孔子:你为什么不从政呢?孔子用《诗经》中的“孝乎惟孝,友于兄弟,施于有政”来作答,也正是这一思想的体现。那么,到底是什么是“孝”呢?我们把上述四则放在一起来看,就不难看出孔子教育的高明之处。孔子曾说过:中人以上,可以语上也;中人以下,不可以语上也。也就是说——中等水平以上的人,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;中等水平以下的人,不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。说话要看对象,既要做到不失人,又要做到不失言。

“问孝”的前两位,都是鲁国最有权势的人物——“三家”(孟氏、叔孙氏和季氏)中的一家。孟懿子是父,孟武伯是子。孟懿子的爹是孟僖子,当年在外交事务中因不知礼而受辱,深以为耻,临终前要他向孔子学礼,孔老师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中,一边给孟氏做家教,一边也招收其他学员,开始了自己兴办私学的伟大事业的。这天,孟懿子问他什么是“孝”,孔子对了句“无违”,可是没有下文了。夫子出来了,意犹未尽,像是对驾车的樊迟说,又像是自言自语道:“孟孙问我什么是孝,我回答他说无违。”樊迟同学就问了:“什么意思呢?”孔子说:“父母活着的时候,要按礼侍奉他们;父母去世后,要按礼埋葬他们、祭祀他们。” 我们读文章,有时会断章取义,于是就把“无违”理解为“父母命,行勿懒,父母教,须敬听,父母责,须顺承”了,就是不要违背父母。是不违背父母吗?联系上下文,这句话的意思很明白——不是“无违”父母,而是“无违”礼。孔子对孟懿子的“问孝”是借题发挥,只可惜老孟并未往深里想。因为作为鲁国实际的掌权者,季氏已经“八佾舞于庭”了,而孔子是在提醒孟氏要治国以礼,不要做出什么僭越之事来。

而对世家公子孟武伯的“问孝”,孔子告诉他的是“父母唯其疾之忧”。对于孔子的这句话,历来注家有两解,一解是子女只要为父母的病疾而担忧,其他方面不必过多地担忧;一解是做子女的,只需父母在自己有病时担忧,在其他方面就不必担忧了。我取后者,因为孟武伯是晚辈,他爹都叫孔子老师,所以他告诫孟武伯要做好分内之事,不要让父母担忧。这和政治又有什么关系呢?这就是“仁”学的外用,就是以父母之心去做子女,多站在父母的立场上想想。什么是“孝”?首先就是要让老人家安心、放心。同时,作为孟武伯,将来必定是子承父业的,那就要多站在百姓的角度上想问题,世家子弟最怕的就是不懂民间疾苦,就像刘禅的“此间乐,不思蜀”,晋惠帝的“何不食肉糜”一样,最终的结果就是国破家亡身败名裂,这难道不是大不孝吗?

前两则“问孝”讲的为政之君道,就是要以礼让为国,以百姓之心为心,后两则“问孝”讲的是为政之臣道,就是要“敬以居之”。子游和子夏都是孔子的高徒,同为“孔门十哲”。子游问什么是孝,孔子说:“如今所谓的孝,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便足够了。然而,就是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。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,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?” 对于“至于犬马,皆能有养”一句,历来也有几种不同的解释。一是说狗守门、马拉车驮物,也能侍奉人;二是说犬马也能得到人的饲养。本文采用后说。对待父母之“孝”关键就在这个“敬”字,同时,为政之德关键也在这个“敬”字,以一颗敬爱之心尽孝道,就不会对父母吆五喝六;以一颗诚敬之心从政,就不会对百姓颐指气使。而内心的诚敬必然表现在容色上,所以才有下则的“色难”之说。

当子夏问什么是“孝”时,孔子说:“(当子女的要尽到孝),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,仅仅是有了事情,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,有了酒饭,让父母吃,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?” 这当然不算“孝”,所谓“孝子之有深爱者,必有和气;有和气者,必有愉色;有愉色者,必有婉容。”(《礼记小学》)为人子者,先从和颜悦色做起;为政者,先从平易近人做起。

我们把这几则合在一起,大约可以理清孔子为政的思想,就是以“孝”为原点,唤醒人性中向善的因子,不断长养爱别人的能力,用一颗诚敬之心去待人接物,去治事理政,这才是一切道德、学问和事业的根基。